以下文章來源于甲子光年?,作者白宗義
如何早于市場2~3年看到硬科技行業機會?
如今,全球出現了過去十年來最大的信息化、智能化升級和變革浪潮,同時,中國市場每年進口3000多億美金的底層技術,存在自主可控和進口替代機會。這兩個效應疊加,我們認為未來二十年是過去所有時間中投資底層技術、硬科技最好的時代。
每十年會發生大的基礎設施變革。今年大概會建成80萬到100萬個5G基站,這代表5G時代的來臨。
5G意味著更高的傳輸速率、更低的延遲,可能會帶來無人駕駛、VR/AR、遠程醫療、工業物聯等新應用,也會帶來數據感知、傳輸、存儲、處理等底層技術的新變革。這個領域存在很多投資機會。
?
過去10年,中國實現了從代工到跟隨,再到品牌化的過程,這些品牌如今在不斷高端化,新技術應用的占比越來越高。
?
今天,實體清單里的企業沒有選擇,必須要去做國產化替代。但對于沒有進入實體清單的公司而言,他們可能想去分散供應鏈風險——第一供應商可能還是歐美公司,但第二、第三供應商,會逐漸選擇中國已經得到驗證的創業公司生產的可實現替代的產品。
?
從國內視角看,今天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進口替代和自主可控的機會。
?
但是,很多硬件的供應鏈是全球化的,而硬件創新的應用往往發生在頭部品牌。這個領域曾經涌進很多創業公司和VC機構,可最后發現,中國創業公司很難被應用在第一波創新中。
從汽車品牌的角度出發,安全性、可靠性層面的考慮超越成本層面的考量。由于汽車工業車規級和安全性等問題,國內多數創業公司很難與全球頂級Tier1(例如博世、德爾福、麥格納、法雷奧等)、Tier2(例如Mobileye)做單純的進口替代競爭,進入前裝供應鏈的周期不可控。
?
所以,在智能駕駛領域做前沿性和進口替代的布局,全球化視野非常非常重要。單純在國內做全球風口的同步,挑戰是比較大的。
此外還有低端陷阱。
?
消費電子領域存在很多低毛利產品。隨著手機高端化發展,它們會面臨比較大的挑戰。
?
而很多領域一旦涌入太多中國公司,很可能會引發價格戰,毛利下降非常快。所以,我們更希望投資更具技術迭代能力和想象空間的公司。
?
與消費領域B2C的模式創新相比,底層技術的投資方法論有著非常大的區別。
第一,無論手機還是汽車,消費電子的供應鏈是全球化的,很多底層技術供應商來自于歐洲,投資機構必須擁有非常好的全球化視野。
?
第二,我們看底層技術的投資機會時,不能單純把進口替代和自主可控作為投資策略,因為這些都是暫時的。
?
當我們看某個細分領域技術時,必須透徹研究存量市場供應鏈里產業迭代、變革的邏輯。這會帶來較大的認知壁壘。
?
如果要投消費,得從C端角度考慮問題。但是對于技術領域的投資判斷,需要比較強的認知理解能力,這種認知既要包含對現在供應鏈的理解,也需要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
?
第三,終端的應用場景非常重要。智能駕駛與掃地機器人需要的數據量和算力是不一樣的,如果創業者對場景定位不夠清晰,或許能拿到幾輪融資,但很難持續變現,成為一家有想象力的公司。
?
同理,投資人如果投手機相關的芯片公司,卻不清楚各大手機品牌未來3到5年的規劃和產品路線圖,單純解讀芯片技術和團隊,也是很難成功的。
?
第四, to B項目天花板相對較低,做成百億人民幣市值科創板公司的可能性比較大,但要做成類似互聯網公司的幾百億美金體量,還是很難的。
?
在to B領域,原本to C領域布局賽道的模式是失效的,最好的方式是盡可能在早期階段進,同時有高成功率賭中。
?
第五,手機、汽車、云計算等應用場景的玩家集中度在不斷加強。在中國,如果一家芯片創業公司進不了華為、OPPO、vivo、小米、傳音的產業鏈,它在智能手機領域就沒有很大的空間。
?
此外,產業資本的生態布局更加活躍,投資階段也在往前移。他們的投資更像是資本加訂單的模式,這給我們這種純財務VC帶來的挑戰是非常大的。
?
第六,不同應用場景之間,投資方法論的差異非常大。我們會按每個行業細分領域的特點,系統性地做中早期布局。
?
耀途資本2016年定基金戰略方向時,就認為如果要投互聯網、消費、文娛,當時一定會被淹沒掉。怎樣充分發揮優勢,打出特色?一定要有非常強的戰略定位。
?
所以,我們決定首先要聚焦,圍繞信息化、智能化領域,只投新一代的底層新技術。
?
第二,必須要有非常強的國際化視野。我跟我的partner楊光之前都是技術研發出身,在定位于底層技術的以色列基金工作了4~5年。這個背景的確讓我們錯失了投資移動互聯模式創新最好的時代,但積累下來的對以色列高科技行業創新、前沿技術、產業生態的理解,也讓我們迎接來今天最好的to B創業與投資時代。
?
第三,一定要打造強產業生態。我們基金大部分LP都是全球和國內優秀的產業資本。我們能夠緊密合作不是因為過去關系好,而是在產業上的確能有非常好的協同。
?
第四,希望靠我們的專業度和產業生態,更精準地在中早期布局,盡可能提高成功概率。
?
我們希望以這四個特點把耀途資本打造成差異化定位的有特色的基金。未來新一代信息技術浪潮中,不管是供應鏈的重塑,還是顛覆產業的前沿技術創新,我們希望成為這些優秀創業公司背后的強力支持者,陪大家走得更長遠。
?
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絕大部分依賴于視覺。可是在汽車場景中,隨著L3-L4智能駕駛的普及,視覺很容易在弱光、雨雪場景下失效,需要3D sensor或毫米波雷達來做融合。
?
未來十年,如果要讓機器人、汽車、手機實現高度智能化,必須往3D能力延展。不管是手機里的結構光、ToF(Time of Fight)、用于汽車的固態激光雷達,還是4D毫米波雷達,都是圍繞3D在感知。
全球智能手機中,第一個上雙攝像頭的機型是蘋果2016年12月發布的iPhone 7 plus。蘋果雙攝技術源自它2013年在以色列收購的LINX公司。
?
蘋果技術在消費電子領域是非常領先的。如果要看手機、消費電子領域趨勢,必須把蘋果在3D領域相關的收購全部研究一遍,這對培養投資方向感非常重要。
我們與前LINX核心團隊聊蘋果收購原因和他們的技術來源,發現LINX公司的創始團隊來自于特拉維夫大學的一個光電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的教授恰恰是另外一家公司CorePhotonics的創始人。
?
2016年進這個領域已經稍微有些晚了,但是3D sensor是非常重要的布局,我們必須要去投一家公司,哪怕估值稍微貴了點。所以我們當時和國內一家知名智能手機品牌,一起投了CorePhotonics。
?
這家公司是潛望式多倍光學變焦技術的發明者,2019年1月成功被三星電子收購。今天雙攝已經在多數手機上普及,而潛望式多倍光學變焦技術已經在多個品牌的旗艦機上成為標配。
?
但雙攝只能布局一些初步的3D信息。未來有兩條值得重點關注的真3D技術路線,一是散斑結構光,二是 ToF。
?
結構光在2017年非常火,它主要用于手機的前置攝像頭,替代指紋或者屏下指紋做face ID 3.0識別。
?
第一款用散斑結構光方案實現face ID的智能手機是iPhone X,其“劉海”右側有一個點陣投射器,這就是一個散斑結構光。這個技術源自于一家叫PrimeSense的以色列公司。該公司于2013年11月份被蘋果以3.6億美金收購。
當我們把PrimeSense產業鏈摸得比較清楚,發現做模組和系統的方案其實是很難投的。
?
2018年,小米8探索版用了以色列另外一家公司Mantis Vision(這家公司我們認識了很多年)的編碼結構光;國內一家公司叫奧比中光,進了OPPO Find X,采用的也是PrimeSense的散斑結構光路線。
?
結構光模組大概20~25美金,大家用不起,所以最后在安卓手機里沒有真正用起來。這條路線中,由于整個3D生態沒有起來,安卓陣營幾乎全面擁抱了匯頂(一家A股千億級上市公司)的屏下指紋識別技術。
?
但是結構光、ToF里,都必須有一顆非常重要的VCSEL激光器。所以在2017年蘋果發布iPhone X之前,我們挖掘并投資了國內的縱慧芯光。今天,縱慧成為國內多家手機品牌高端機VCSEL的主要供應商。
?
而在蘋果發布iPhone X,行業重點開始轉向結構光時,我們已經全面擁抱了ToF整個賽道。
?
蘋果剛剛發布的iPad Pro里使用了索尼提供的ToF Sensor,索尼的ToF技術部分源于它2015收購的一家猶太人創業公司SoftKinetic。
?
2017年9月,我們在天使輪獨家投了炬佑智能。當時結構光非常火,很多機構還沒看到ToF領域的機會。今天,炬佑三位一體地打造高分辨率的Top Sensor、VCSEL Driver、ISP Processor,技術與商業化進展迅速。后續已經拿了四輪融資,在國內具備非常強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從研究雙攝,到看結構光,我們不是為了投以色列公司而投以色列公司。當一個有潛力的賽道爆發時,我們希望最大化地在單一賽道中取得系統性布局,取得好的回報,而不是為了偶然性去投一家公司——這是很難塑造競爭力的。
另外,我們始終對前沿技術保持高敏感度,這是我們團隊非常強的優勢。
?
很多場景需要有穿透和隱私保護功能。不管雙攝、結構光還是ToF,都基于光學,無法穿透墻體。所以,未來一個比較大的方向是基于RF去做3D sensor。
?
2017年,我們在B輪投了一家全球最頂尖的4D毫米波雷達SoC公司。它的應用非常廣泛,比如安防、醫療、做老年人的居家監測,以及汽車智能座艙(監控兒童以及生命體征)等。
?
歐洲、美國、日本的很多老年人是獨處的,如果老人在淋浴時摔倒,一分鐘沒能起身,是非常危險的,需要立刻聯系子女和醫生。在這樣的場景里,放攝像頭肯定不合適,但如果放一個3D 傳感器,就可以判斷動作、感知生命體征。
有了數據就要做傳輸、互聯。無線通信領域存在著很多變革機會。
?
藍牙的變革包括超低功耗、藍牙mesh做組網、藍牙5.1利用 AOA做室內定位等。
?
WiFi領域,最近比較火的風口是WiFi 6。
?
WiFi 5時代,產業公司一般的做法是通過獲得Ceva的基帶IP,集成RF來設計WiFi芯片。但在WiFi 6時代,基帶的研發能力變得非常重要。耀途資本去年下半年和小米聯合投了速通半導體,它是國內除了海思之外,唯一一家有強基帶能力的一家公司。
?
遠距離窄帶方面,目前主要有NB-IoT和LoraWAN兩種無線通信協議。LoraWAN主要由一家美國公司Semtech來主導,耀途資本2017年初獨家投資了磐啟微電子,它是中國唯一一家從底層繞開Semtech底層IP專利的公司,去年在IoT領域的芯片出貨超過1億顆。
?
華為、運營商在主推NB-IoT,這方面我們目前沒有布局。
?
長距寬帶目前有兩個方向,一是5G,二是類似于SpaceX主導的星鏈Starlink。耀途資本2017年在以色列投資了SatixFy,它為OneWeb、歐洲宇航局、空客、SpaceX提供寬帶通信衛星芯片和相控陣天線解決方案。
?
基站方面,耀途資本最近聯合幾家產業資本領投了至晟微電子,這家公司主要業務是圍繞5G基站做砷化鎵(GaAs)線性驅動功放和氮化鉀(GaN)末級功放,它的技術研發和商業化進展都很不錯。這個領域的市場集中度非常高,如果搞不定大客戶,在基站領域很難帶來很好的想象空間。
?
在5G、AI、cloud時代,存儲與云計算底層技術會不斷有迭代和變革的機會,這方面我們也做了系統性的布局。
?
耀途資本2018年初同時投了兩家做存儲主控的公司,得一微電子和大心電子。大心主要做PCIe SSD控制芯片,得一微電子過去主要做嵌入式和SATA SSD 控制芯片,但在PCIe方面技術相對弱一些,兩家公司具有高度的技術互補和業務協同。
?
我們希望兩家公司共同成長為一家偉大公司——如果合并,無論從營收、技術、品類還是股東背景等角度看,它們都會成為國內非常有競爭力的一家公司。
?
所以耀途資本去年聯合華登國際等合作伙伴,幫助兩家公司完成合并,并得到頂級全球產業資本領投的近5000萬美金新一輪融資。新得一微電子有機會在2~3年左右成為存儲主控芯片領域的科創板上市企業。
AI芯片領域,我們目前投了四家公司,有家公司最近剛剛交割。已經披露的三家公司中,瀚博是圍繞云端和邊緣做推理的AI芯片,它的優勢在于視頻處理+AI,得到了全球頂級產業客戶和多家國內視頻領域客戶的大力支持。
?
端側,耀途資本2018年12月領投了以色列AI芯片公司Hailo的PreA輪次。該公司采用的近內存技術的創新架構,使芯片每瓦算力可達 2.8 TOPS,未來可廣泛應用在汽車、智慧城市等領域。2020年2月,Hailo成功獲得由ABB、 NEC領投的6000萬美元B輪融資。
?
智能手機、汽車之外的弱智能應用場景,并不需要高性能的端側AI處理芯片。充分挖掘傳統芯片算力,為下游客戶提供跨算力平臺的AI算法開發引擎平臺就足夠了。
?
這個領域我們在PreA輪聯合領投開放智能(OPEN AI LAB)。這家公司由ARM China孵化,商業化進展較快。在它新一輪融資中,一家耀途資本的美元基金LP,也是中國最頂級的基金之一,領投了近2000萬美金。
?
做國際化對比也非常重要。
?
英特爾在以色列以153億美金收購了 Mobileye,而Mobileye已經被全球幾千萬的汽車前裝采用。國內地平線、黑芝麻之類的公司,都在對標Mobileye。
?
去年年底,英特爾20億美金收購了創業只有三年的公司Habana,他們是在云端和邊緣側做推理和訓練的公司。這個領域,不管是以色列創新企業,還是IT巨頭,都非常活躍。
?
國內AI芯片已經非常多了,我們相信未來只有具備清晰的應用場景,非常好的產品定義,在算力、功耗、成本方面又有非常好的結合,AI芯片創業公司才有可能跑得出來。目前看來,我們投資這幾家公司發展還是不錯的,基本上達到了預期。
??
?
汽車是大行業。從2016年到今天,我們系統性地投了近10家公司,圍繞三個方向做布局:感知、決策、執行,分別替代人的眼睛、大腦和手腳。
?
從感知角度看,一旦到了level 3以上,汽車標配的傳感器就是camera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從視覺角度看,全球最強的是Mobileye。
?
在國內,很多算法、芯片公司都在對標Mobileye,但汽車跟消費電子領域完全不一樣。消費電子只要性能達標,PK的是供應鏈優勢和成本優勢。而且手機迭代較快,如果沒有很好的技術持續迭代,可能第一款芯片能搞定,第二款就出局了。
?
但在汽車行業,安全可靠性最重要,需要基于這個要求再去看成本優勢。而且新功能或者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往往會先上高端品牌車。
?
對于寶馬iNEXT、奧迪A8等品牌,它們上一套新系統,對用戶而言是一個plus,愿意買單;但對于10萬的國產車,加上level 3功能會發現根本賣不動。
?
所以,智能駕駛領域投資的全球化視野非常重要,有可能國內風口來臨,你投了很多底層公司,最后卻發現根本進不了前裝的產業鏈。
?
因為寶馬、奔馳、奧迪會在第一波先上新功能,驗證成功的情況下,中價或者低價位的車型才會在第二波、第三波上,但這樣就變成進口替代。
?
而流程上,汽車前裝導入驗證周期非常長,一旦一個車型還在賣,它就很難更換供應商。
?
國內大部分的激光雷達,目前應該都沒有真正做前裝,基本上都是偏機械式或混合機械式的技術路線,在Robotaxi、Demo Car有一定后裝的量,或者在國內V2X車路協同概念提出后,應用在道路側。
?
但我們不管投手機、汽車還是其他IoT設備,只看前裝機會。
這不代表后裝起不來。中國市場夠大,隨便找一個應用場景,都有可能做成一家公司。但如果要成為一家有非常大市場空間的公司,進入前裝非常重要的。這意味著需求量大,壁壘可替代性也會非常高。
?
感知部分我們投了三家公司,分別是Innoviz、幾何伙伴和Vayyar。
?
固態激光雷達領域,耀途資本2017年投資了Innoviz,這家公司2018年4月26日成功獲得寶馬的Design Win。過去兩年基本上都在配合寶馬做車規級驗證。
?
去年9月底,我和合伙人楊光去以色列拜訪Innoviz CEO Omer時,對方非常緊張,因為第二天寶馬要做一個drop測試——把激光雷達扔在20米的空中,測試墜落過程中能否正常工作。
?
我相信大部分做后裝機械式雷達的公司都沒有做過類似測試。如果明年寶馬的iNEXT按照規劃正常推出,Innoviz在前裝領域的全球地位會是非常強的。
?
毫米波雷達領域也會出現大變革,從原來的3D往4D引申。在原來x軸、y軸和速度信息之外,再加上一個z軸的信息,把未來毫米波雷達的性能不斷往激光雷達的方向靠,盡可能形成一個點云。不僅探測一個物體的有和無,更能展現大致輪廓。
?
所以我們投了一家全球最頂級的公司,Vayyar。它新一輪融了1.09億美金,在技術方面領先TI非常多,在智能座艙監控領域已經獲得法雷奧、博澤、佛吉亞等多家汽車制造商Tier1(一級供應商)的認證。
?
在4D毫米波雷達系統和智駕方案領域,耀途資本在天使輪與ARM等產業資本一起投資了幾何伙伴,這家公司只用不到兩年時間,就成為上汽集團智能駕駛業務五大核心供應商之一,并且獲得了兩個主流車型的4D毫米波雷達系統訂單。
?
今天大家更多強調單車智能,但未來可能會是車與車聯網V2X做協同,這其中會有很不錯的變革機會,不過目前主要是示范項目與系統集成的機會。
?
決策領域,我們投了Hailo、元戎啟行、新石器等優秀公司。
?
今年新冠疫情下,低速無人配送車成為一個不錯的行業熱點。低速場景變現方面,我們在preA輪投了新石器。新一輪融資中,它獲得了由理想汽車領投的近2億元A+輪融資。
?
耀途資本在天使輪投了元戎啟行,這家公司在level 4智能駕駛決策算法擁有明顯優勢,2019年底獲得復星領投的5000萬美元新一輪融資,目前正在與曹操專車、東風汽車等車企進行深度合作。
?
在智能座艙領域,耀途資本與豐田一起投資了Intuition Robotics。它主要研發主動式AI語音交互技術,應用在智能座艙和老年人配合機器人領域,公司于2020年1月獲得3600萬美元新一輪融資。
?
在車聯網中,網絡安全是前提。原本汽車跟外界是不互聯的,現在不管是V2X、V2V,還是V2I,黑客攻擊的點都越來越多,未來車聯網的安全會變成一個很大的熱點。
?
車聯網安全領域,一家以色列公司Argus創立4年后以4億美金被大陸收購。我們認為這個領域也是一個好機會,并于2019年聯合上汽、佛吉亞等產業資本一起投資了Guardknox。
?
執行領域,耀途資本在天使輪孵化了國內一家非常頂級做智能執行器的團隊——海之博。國內幾家同賽道公司已經拿到不錯的融資,但我們相信這個團隊的背景是最強的,他們都曾在全球領先的Tier1工作過20年以上,目前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交割。
?
?
火柴Q:聽您的分享,進口替代有高價值和低價值之分。您可以再總結和概括一下,什么樣的進口替代才是更適合投資,以及更容易長成一個大公司的嗎?你們會用什么標準去看?
白宗義:進口替代是國家戰略,存在很大的機會。但是我們作為純財務投資人,需要從追求財務回報最大化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我們認為相對低端的進口替代中,絕大部分品類其實沒有被替代的必要,或者說沒有投資價值。
火柴Q:可以說一下具體的場景嗎?
白宗義:有很多,比如傳統傳感器領域,類別繁雜,毛利不高。這些我們基本上不會看。
?
有些領域相對傳統,但可能更多依托工藝。比如說我們投了一家做氮化鉀的5G基站PA,這個領域毛利很高,但我們過去在手機側比較謹慎,因為技術的壁壘其實不單純在于設計,工藝的know-how可能占比會更大。
?
另外做IDM需要重資產投入。Fabless 模式和國外Skyworks對比,毛利完全沒有任何優勢。
?
第二,進口替代、自主可控是很重要,但有些領域非常硬核,中外差距非常大。想做好,需要巨額的融資,頂級的團隊,和常年的積累。能做好的人太少。
?
沒有那么硬核,也沒有那么低端的產品,可能會有不錯的機會,這些機會中我們已經投了很多新方向。比如我們在2016年、2017年集中布局3Dsensor,在2018年投了無線充電快充芯片供應商伏達微電子。今天,其中很多企業都已成為細分領域的龍頭。
?
進口替代是一直存在機會的,中國制造正在不斷從低端向中端演變,未來會走向高端,但這是一條很長的路徑。我們不會把單純的進口替代作為投資策略。
火柴Q:總結一下。第一,毛利低的不好;第二,在中國,工藝比不上IDM廠商,沒有成本優勢的也不好的;第三類是太硬核的,國內公司短期可能做不出來,風險會比較大。
白宗義:對,每個領域都有風險,關鍵還是看投資機構把握項目的能力。
?
特別硬核的領域,如果你能找到一個非常頂級的團隊,未來可能會做出非常成功的爆款項目。但如果你要投一個二流、三流團隊,最后基本上是做不出來的。
?
不同的領域,我們投資的策略和方法論也不太一樣。
火柴Q:順著剛才那個問題。像H公司這種大廠,要進它的供應鏈是需要一些資質的,比如存續多久,有什么樣的認證。你們看的一些相對在中高端新領域的企業,進供應鏈的門檻會更低嗎?您所了解的現在中國的真實情況是怎么樣的?
白宗義:如果你和手機品牌做深入交流,會發現在手機領域替代一個濾波器、替代一個PA,廠商動力并不強。它或許有訴求,但不一定是核心訴求。
?
為什么?因為手機品牌發布新品時,不會自豪地告訴消費者這款手機用了國產替代的PA,因為這很可能會被理解為通話效果不好,也不構成新功能,無法讓用戶沖動買單。
?
無線充電可能是一個好賣點。這個賣點會不會成為標配還需要驗證,但它一旦進入產業鏈,就意味著品牌廠商認為消費者有可能會為這個功能買單。
火柴Q:您說的這點挺有意思。投基礎技術感覺是個非常to B的事,但最終得找C端能為它買單的理由,這可能是個比較好的切入供應鏈、最終產生商業效果的出發點。
白宗義:是的。對于消費電子,今年不管是賣一億部還是賣三億部,最后都是C端買單。
火柴Q:這次分享講到比較多的兩個場景,一個是手機,一個是汽車。對于傳感器、半導體芯片等新的硬科技,你覺得哪個場景會更好?或者可以說說它的異同。
白宗義:這個問題我很難回答,因為每個行業都很大。如果我是一個專門投手機的基金,那我可能不會看好汽車;如果我專門投汽車,我可能不會投手機,但這些都不足以支撐你成為有一定的規模和品牌的基金,我們不可能分那么細。
?
手機有手機的特點,汽車有汽車的特點。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迭代得很快,可能半年,一個新產品就出來了。
火柴Q:對,你剛才講的點里,感覺手機出新機會的可能性會更多一些。
白宗義:是的,但也會面臨兩大的挑戰。第一點,手機的變革和迭代是在不斷放慢腳步的,它不像2008年、2009年iPhone剛出來時變化那么大了。
?
第二,新功能帶來的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在改變。變革快,就意味著如果創業公司產品進了某一款手機,但第二代的技術沒有跟上,就很有可能被出局。
?
汽車領域完全不一樣。一旦你進入車廠的供應鏈,符合車規,只要這個車型在市場上賣,車廠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的。為什么?車規驗證、人員匹配、做測試的成本太高了。
?
汽車的驗證周期很漫長,一旦進去,供應鏈是比較穩定的,毛利也會比較高。
火柴Q:明白,有利有弊。
白宗義:對的,其實每個行業都有。在這個領域做投資真的不容易,每個領域都有非常不一樣的認知差異。
火柴Q:您投過一些AI芯片公司。近幾年有人覺得AI芯片估值非常高,但落地上不如大家的預期。您覺得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來看,AI芯片理性的估值邏輯是怎樣的?有些公司是做通用型產品,有些是做垂直場景。做通用的還有機會嗎?
白宗義:我覺得都有機會。如果做 ASIC專用芯片,必須要找到非常好的場景;如果要做通用性,意味著它的壁壘和難度非常高,市場也很明確,但問題在于難度很大,對團隊、資金、融資都有極大挑戰。
火柴Q:現在國內的很多AI芯片公司,從主營業務架構上看,不像一個典型的芯片公司。它們除了賣自己的芯片之外,可能又做了很多集成系統,其中有些是“二道販子”的業務。
?
從歷史上來看,這是在一個半導體相對落后的國家慢慢往高端發展的必經道路,還是這個業務的形態其實不太正常?
白宗義:我覺得兩個因素都有,不能講這些公司一定就沒有市場機會。
?
國內有很多做安防芯片的公司希望在安防攝像頭方面實現端側的智能,但如果只做AI芯片,意味著如果搞不定海康、大華,就沒有想象空間。因為它們是安防攝像頭出貨最大的幾家公司,如果這幾家大廠都不用,其實是蠻難的。
?
現在國內不少定位做安防的公司,剛開始創業或融資時講的是AI芯片的故事,但是隨著時間發展,BP一直在變化。因為當它發現做AI芯片沒有客戶,就需要開始基于AI芯片做高清攝像頭,作為示范產品。
?
但最后它會發現,要支撐一百億、兩百億,甚至更高的估值,必須去做安防的系統集成商。現在國內不管是做算法的AI公司,還是做芯片的AI公司,最后的結果都變成了做安防系統集成。這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
我們2011年投了一家做交換機芯片的廠商,公司技術還不錯,也通過了多家主要交換機廠商的技術驗證,但當時沒有很強的進口替代和自主可控需求,所以芯片出來后沒有很大的客戶基礎,只能去賣一些白牌的交換機。
?
但它有一個方向非常重要,就是軍工企業、研究所。它們必須要用國產的芯片,但沒有很強的能力基于這家公司的芯片做交換機。所以這家公司單獨賣芯片賣不動,一年幾千萬的收入中,賣的都是交換機,交換機里的核心芯片是自己研發的。
?
所以今天這個問題,我就不正面回答了,因為每個公司都有每個公司的特點。的確一些公司講過很多 AI芯片的故事,但最后交付的其實是產品、是設備,甚至是整個集成的方案。這種項目最后大家對它怎么估值?我覺得得大家自己來判斷了。
火柴Q:明白,這在商業上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邏輯,對吧?只不過如果用現在的估值來看,PS的倍數可能太高了。
白宗義:對,我覺得肯定是這樣。
火柴Q:OK,我覺得這還是一個挺值得關注的趨勢。
?
2016年,你們看到了3D、結構光、ToF;2020年,你覺得未來兩三年比較有重要影響的前沿技術是什么?
白宗義:哪怕是新技術,我們團隊還是更看重技術落地場景和變現周期,所以相對來講,我們不會投特別前沿的量子計算、光子計算之類的,但我覺得這有可能是未來的方向。
?
我們特別看重技術的成熟度和商業化拐點,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去判斷拐點。我不會在特別早期為了一些概念來去投資,因為我們團隊特別看中單個項目的成功概率。雖然我們在往相對早期的輪次走,但是我們更希望在技術和商業化中取得平衡。
?
所以,我們重點看好的方向還是分享里說到的,圍繞5G所帶來的超低延遲和高帶寬,包括cloud和AI相關的方向。表面上今天大家都可以看到機會,但這些方向越往后走,越難去辨別,因為需要對產業有更深的理解和挖掘。
耀途資本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以數據感知、傳輸、存儲、計算及賦能垂直行業應用為主線,圍繞汽車智能化、消費電子、數據通信等應用場景進行系統性投資布局。
耀途資本目前管理三期人民幣基金及二期美元基金,擁有超過40家優秀投資組合,基金管理總規模超過15億人民幣,基金LP包括眾多一線機構投資人/FOF,超過十五家全球及國內領先的產業資本/上市公司或實際控制人等。
產業專注聚焦,國際化視野,打造強產業生態,中早期精準,系統性產業布局是耀途資本特色及差異化戰略定位。耀途資本致力于成為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浪潮中顛覆產業或者供應鏈體系的變革者背后的堅定支持者,以創業者心態與一流創始團隊共成長!